(巴氏硬度計主要用于測量鋁合金、銅合金等非鐵金屬及塑料、橡膠等材料的硬度,其測量精度直接影響材料性能評估、質量管控等環節的可靠性。保證其測量精度需從儀器狀態、樣品處理、操作規范、環境控制等多維度綜合考量,核心要點如下:
巴氏硬度計的精度首先依賴于儀器本身的穩定性,需重點關注校準有效性和部件完好性:
定期校準,規范溯源
必須使用經計量認證的標準硬度塊(如鋁合金標準塊,硬度值需覆蓋常用測量范圍)進行校準,校準周期通常為 6 個月(或按使用頻率調整,如高頻率使用時縮短至 3 個月)。
校準步驟:將標準塊平穩放置在剛性支撐臺上,確保壓頭垂直于標準塊表面,按儀器操作流程測量 3-5 次,取平均值與標準塊標稱值對比,偏差需在儀器允許誤差范圍內(通常≤±1 個巴氏硬度單位)。若超差,需由專業人員調整內部彈簧張力或壓頭位置。
注意:不同型號巴氏硬度計(如 934-1 型、HBa-1 型)的標準塊可能不通用,需匹配儀器規格。
核心部件的檢查與維護
壓頭:壓頭為金剛石或硬質合金材質,需定期檢查是否有磨損、變形或劃痕。若壓頭受損,會導致壓痕形狀異常,直接影響硬度值(如磨損的壓頭可能使測量值偏低),需及時更換符合規格的壓頭。
彈簧:巴氏硬度計通過內部彈簧提供恒定壓力(如 934-1 型的壓力為 500g),彈簧老化或疲勞會導致壓力不穩定。需定期檢查彈簧彈性(可通過校準過程中標準塊測量值的波動判斷),老化彈簧必須更換。
刻度盤 / 顯示屏:指針式硬度計需檢查指針是否松動、歸零是否準確;數顯式需確認電池電量充足、顯示無漂移,確保讀數無偏差。
樣品的物理狀態直接影響壓痕的形成與測量結果,需嚴格控制以下條件:
表面質量達標
厚度與支撐剛性
材料均勻性與代表性